发布日期:2025-10-31 行业资讯
中国智慧交通硬件类型主要有是各种感知层设备,这中间还包括物联感知层设备、身份感知设备、位置感知设备、环境感知设备等。智慧交通硬件设施主要以各类型传感器为主,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可以感觉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智慧交通中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依赖于海量的物联感知设备。智慧交通物联感知层是数据采集终端,全面接入互联网的浮动车大数据、商用车大数据、公里级气象预报数据及公路所产生的流量、收费、基础设施的检验测试的数据等。
智慧交通系统的物联感知主要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身份感知、位置感知、环境感知、图像感知、设施感知和安全感知等手段及执行器提供对参与交通运输中的基础设施、环境、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使智慧城市交通具有信息感知和指令执行的能力。参与到智慧交通的感知设备主要包括:
位置感知是指可以被动或主动确定其位置的设备。位置感知设备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导航仪器和测量设备。导航仪器提供船只和车辆的位置坐标;测量设备识别相对于众所周知的位置无线通信设施的位置。而目前主要的位置感知应用系统即GPS系统,在智慧交通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GPS实现的车辆导航系统由GPS接收机、微处理机、导航软件、显示器、地理信息系统组成。GPS接收机可同时接收四颗以上卫星信号,确定三维坐标,用以确定车辆位置。导航软件用于总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管理。显示器可用于实体运作情况的实时显示。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存放地图和有关导航信息。
我国智慧交通已经从探索逐步进入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按应用领域主要可大致分为智慧高速公路、智慧道路交互与通行、智慧公交等陆上智慧交通系统;智慧航运、智慧机场与智慧港口等水上和空中交通系统。智慧交通具体的应用业务包括安全类、效率类与信息服务类,具体如下:
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自2017年以来,国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港口智慧化政策文件,支持港口加快智慧化建设,推动港口码头提升自动化水平。自动化码头建设是我国智慧港口发展的基础。从全国自动化码头建设投产情况去看,洋山港区四期码头最早于2017年建成投产;青岛港前湾港区2个自动化集装箱泊位已投入运营;天津港实现了传统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改造;广州港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基本建成,成为大湾区首个全自动码头;北部湾港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顺利开工;深圳妈湾智慧港成为中国散杂货码头中率先完成自动化改造的码头。
近几年,全国各大港口继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国内自动化码头升级正在持续推进。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包含以下应用: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及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前途展望与投资战略规划深度报告》